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机构 >> 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室 >> 部门人员组成
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室及成员简介
发布时间: 2021-07-19       发布人: 水环境所网站管理员

一、研究室简介

图1 研究室成员合影

 

室主任:诸葛亦斯

研究室有正式职工6人,包括正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2人。

 

表1 成员组成表

序号

姓名

学位

职称

研究方向

1

诸葛亦斯

工学博士

正高级工程师

水环境系统分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流域污染物容量调控

2

杜强

工学博士

正高级工程师

水环境系统分析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3

谭红武

工学博士

正高级工程师

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河湖健康预测评价、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河湖生态保护及修复规划

4

李国强

理学博士

正高级工程师

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响、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

5

余晓

工学硕士

高级工程师

环境水力学、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遥感技术应用、环境影响评价

 6  许旭明  理学博士 高级工程师  河流生态学、水生生物多样性格局和驱动机制 

 

二、研究室成员简介

 诸葛亦斯,男,汉族,1981年10月生,共产党员,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系统分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流域污染物容量调控。

 1、主要学习经历:1999年9月-2003年6月,双学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2003年9月-2006年6月,硕士,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导师刘德富教授,研究方向为河流生态堤岸构建技术。2006年9月-2009年6月,博士,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导师刘德富教授,研究方向为梯级水库生态调度。

 2、主要工作经历:2009年7月-2011年6月,博士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作导师廖文根教高,研究方向为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环境系统数值模拟;2011年8月-至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生态问题及减缓措施的研究工作。

 3 主要研究经历:

 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工结构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响、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河道内生态需水保障、流域容量总量调控和河湖健康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水利行业专项和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等多项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主持和参加完成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工程、引綽济辽、尼尔基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云南德厚、阿岗水库等20余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和地表水环境专题,合著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作署名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

 

 杜强,男,汉族,1965年5月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环境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系统分析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主要教育简历:1987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获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获供水水文地质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

 2、主要工作简历:1987.7~1989.9  山西省地矿局216地质队,助理工程师,从事矿区供排水;1992.7~2000.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2000.2至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从事水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3、主要研究经历:

 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电力公司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30余项。主要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松花江流域干流水流水质模拟研究与应用、火电厂贮灰场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技术开发研究、伊犁河流域综合规划水环境影响研究;河道整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大型水利工程对四大家鱼栖息地的影响研究、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与评估方法研究、全国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辽河流域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及示范研究、辽河流域环境流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筑坝河流的生态效应与调度补偿技术研究、引绰济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近期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译著4部。获全国优秀咨询成果二等奖、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水利部大禹一等奖各一项。

 谭红武,男,汉族,1970年6月生,博士,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河流湖库水动力-水质-物理栖息地模拟、河湖健康预测评价、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河湖生态保护及修复规划等。

 1、主要教育简历:1993年6月,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获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1996年4月,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获环境化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6月,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2、主要工作简历:1996年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电力环境影响研究与评价中心、水生态环境研究所,从事水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3、主要研究经历:

 主持和参加完成近20项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题《大型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栖息环境的影响》;水利部《全国主要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调度的实践、问题与发展趋势》、《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工程示范》、《河道整治与生物多样性实例研究》等;国家水专项子课题《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与评估方法研究》、《辽河流域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及示范研究》、《流域水环境系统分析与模拟技术研究》;环保部五大区战略环评项目专题《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水环境影响研究》;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洪水过程对鱼类栖息地作用机制研究》、《2010 年度国际水利水电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调研报告-河湖健康评估》等。另外,主持参加完成海南大隆、四川紫坪铺、辽宁三湾、黄河龙口、黄河海渤湾、辽宁青山、云南德厚、阿岗水库、昆明市清水海供水、大伙房输水应急入连、引綽济辽、黑龙江省引嫩扩建、尼尔基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长江干流、淮河干流、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工程等30余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专(译)著5部,参与制定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2项。

 李国强,男,汉族,1976年10月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响、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

 1、主要学习经历:1995年9月-1999年6月,学士,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1999年9月-2002年6月,硕士,内蒙古大学,导师杨劼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理生态学。2002年9月-2005年6月,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导师傅伯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恢复生态学。

 2、主要工作经历:2005年7月至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主要研究内容有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响、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水生态系统恢复规划、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

 3、主要研究经历:

 近年来承担及参与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3项,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水利部“948”项目1项,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1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以及大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10余项。承担及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辽河流域生态需水估算研究专题;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工程规划设计标准中关键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全国主要河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辽宁省葫芦岛市青山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伊犁河流域综合规划水环境(地表水)影响专题研究、绰勒水库下游内蒙古灌区环境影响评价、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引绰济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从业以来,合著专著译著各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制定技术标准1项。

 

 余晓,女,汉族,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水力学、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遥感技术应用、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咨询工作。

 曾参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与评估方法研究”、“辽河流域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及示范研究”、“流域水环境系统分析与模拟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凭借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辽河流域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及示范研究”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应用成果将二等奖。已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译)著4部。

                                                                     
    许旭明,男,汉族,1991年11月生,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河流生态学、水生生物多样性格局和驱动机制。
    1、主要学习经历:
2009年9月-2013年6月,学士,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13年9月-2016年6月,硕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导师倪晋仁教授。
2017年9月-2021年6月,博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导师倪晋仁教授。
    2、主要工作经历:
2021年7月-2023年6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2023年6月至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下的生态环境影响等研究工作。
    3、主要研究经历:
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全物质通量监测研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生态航道架构及评价方法体系”、企事业委托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物质通量监测及关键指标控制项目”等,已发表SCI期刊论文10余篇。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7/26 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