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室简介
室主任:王世岩
室副主任:刘畅
研究室现有正式职工8人,包括正高级工程师5人,高级工程师3人。
表1 成员组成表
序号
|
姓名
|
学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1
|
王世岩
|
博士
|
正高级工程师
|
重大水工程生态影响、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湿地修复、水环境保护、3S技术水环境应用等
|
2
|
刘 畅
|
硕士
|
正高级工程师
|
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数值模拟、重大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
3
|
杜彦良
|
博士
|
正高级工程师
|
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数值模拟
|
4
|
王 亮
|
博士
|
正高级工程师
|
环境生态学、湿地生态
|
5
|
韩 祯
|
博士
|
正高级工程师
|
湿地生态恢复、水生态保护
|
6 |
赵仕霖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基于WebGL的流场多维可视化、水环境数值模拟系统开发与应用等 |
7 |
马旭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湿地生态水文效应与机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示范等 |
8 |
刘伟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健康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等 |
二、研究室成员简介

王世岩,男,山东省商河县人,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四级教授,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湿地生态演变与修复机制、重大水工程生态影响与调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等,围绕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国家和行业科技需求,在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及GIS技术在流域水资源保护应用方面形成了多项重要成果。社会兼职主要有: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环境保护科技专家库推荐专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评估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负责人承担或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水利行业公益研究专项、水利部重大规划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重大工程咨询等项目40余项;作为技术骨干或技术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专题研究项目等60余项。主要有国家重大水专项“黑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研究”、“黑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四级分区研究”、“海河南系子牙河流域下游湿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与示范”、“松花江典型江段受损水体生态水文调控技术”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河口湿地退化过程及其生态恢复研究”、“水沙变异下湿地生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氮磷生源要素在华北地区源头溪流系统中的滞留特征研究”,水利部948项目“水资源保护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水利部等部委重大规划项目及专题“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四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规划”、“宁波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十一五”专项规划”等,财政部专项“沿江两岸分散式取水及地下水供水安全性影响评估”,水利部重大项目“三门峡不同运用方式下的库区生态环境影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水质评价”,云南省滇中引水项目“洱海、滇池水质保护与水污染控制规划”,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估项目包括河南河口村水库工程、黄河河口近期防洪工程、甘肃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沙坡头灌区、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工程、黄河内蒙古段二期防洪工程、陕西东庄水库工程、赤峰东台子水库工程、鹤岗关门嘴子水库工程、江西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四川冶勒水电站、四川栗子坪水电站、甘肃引洮济合工程、引洮济潭工程等。编写各类研究、规划及咨询报告100余部,相关报告均获得了主管部门的批复。
围绕国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大需求,依托国家重大水专项、自然科学基金、行业重大项目等,构建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与理论框架体系,提出了多层次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技术,研究紧密结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对于解决水利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的自主创新和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积极参加突发事件的水利应急工作,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突发灾害水源地应急评估关键技术,为水利部救灾决策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主要研究成果为应对新时期的水质目标管理向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转变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为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相关流域和区域水环境管理和河流生态保护等提供了重要支撑。曾获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三等奖,获水科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奖励,多次获得水科院优秀职工奖励。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译著1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12项,参与编写行业技术标准3项。

刘畅,男,北京市人,1977年1月生,中共党员。2003年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研究、地表水环境数值模拟研究、大型湖库水体低温水影响研究、河道生态需水过程研究等。主要从事地表水环境数学模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水质水量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咨询工作。
自2003年以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重大水专项:北运河水系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课题”、“国家重大水专项:黑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区研究”、“国家重大水专项:北运河中游生态混凝土及生态河道构建技术专题”、“国家重大水专项:北运河河流生态需水方案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通州新城水系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总体方案研究”、“国家重大规划项目:青藏高原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科技部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水利工程环境安全保障及泄洪水消能技术研究”等。参与编写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水利水电”。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先后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种奖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译著5部;专利4项。

杜彦良,女,四川南部县人。1996年获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获河海大学环境水力学博士学位。2004~2009年分别与德国蒂宾根大学(Tuebingen University)应用地质研究中心,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9年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归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水华生消的数值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体内波机理及对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生消的影响研究”面上项目国家重大水污染专项“三峡水库水环境演化与水环境问题诊断”下属课题“三峡水库蓄水运行期水质变化特征研究”、国家重大水污染专项“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恢复关键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课题“松花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与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973项目“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课题四“江湖关系变化的湖泊水环境效应”,“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关键技术研究”、”长江口杭州湾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研究“,”“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调度研究与实践及跨界影响评价”等。主要的研究工作针对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紧缺日益加剧,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严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展开,通过资料收集、现状调研、原位观测、研究气候及人类活动,叠加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如长江三峡、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松滋口闸控工程等作用下,江湖水文情势、水动力特性的短、中、长期演变及产生的环境效应,以模型为手段,定量分析研究江河等水体的水环境、水生态、河口湿地的变化特性,对驱动的响应过程,预测演变趋势等。多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鄱阳湖、洞庭湖、三峡水库、松花江、额尔齐斯河等流域,为江湖水环境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达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以及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职期间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和环境保护部科技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其他厅局级科研奖项等6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出版学术专著及译著4部。

王亮,男,辽宁省大连,1980年01月生,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专业环境科学,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水生态,湿地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等相关研究。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重大水专项5项,相关咨询、规划项目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不同水文调控下多泥沙库区湿地甲烷排放特征及响应机制研究”(项目编号:5120923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多泥沙河流湿地景观演替条件下湿地分类学研究”(项目编号:20100480349),作为专题负责人主持了重大水专项国家重大水专项十一五课题“北运河水系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项目编号:2008ZX07209-002),国家重大水专项十二五课题“黑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四级分区研究”(项目编号:2012ZX07501-002-05);工作期间撰写专著4部,发表文章20余篇,专利及软件著作权8项。

韩祯,男,山东省滕州市人,1986年4月生,中共党员。2007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2010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含石油废水处理;201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湖泊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现师从水环境所所长彭文启教高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及水环境过程演变机理与模型、水功能区水质、水量与水生态标准、流域水质水量综合调控理论与应用。自2007年以来,先后参与973项目“围填海活动对大江大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影响机理与生态修复”,十二五水专项“白洋淀草型湖泊富营养化和沼泽化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曝气池中气泡羽流不稳定结构的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珠江河口湿地的水环境效应”、“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与适应性利用”、“鄱阳湖水生植物与水文水动力的多尺度耦合作用机理”,横向课题“北京市海淀区水系生态治理目标可达性评估”、“河湖生态修复与治理关键技术”等。先后在Ecological Engineering,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Clean, 湿地科学,水利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等生态环境类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

赵仕霖,男,山东省利津县人,1991年1月生,中共党员。2020年9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10月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于WebGL和WebVR的流场多维可交互可视化、水环境数值模拟系统开发与应用、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遥感云计算在水环境领域的应用等。
先后参与“城市洪涝水动力学机理与模拟关键技术”、“水资源中长期预测模型软件开发”、“松辽流域水治理战略研究”等纵向课题。独立或参与开发网络环境下流场多维可视化系统、丹东市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水利信息云计算系统、北京市南水北调来水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基于网络计算应用的松花江干流与HJ干流水质水动力模型软件等。已发表学术论文3篇。

马旭,男,工学博士,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工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工程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水文效应与机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示范等。
博士期间参与“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及调控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方典型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与产业化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围填海活动对大江大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影响机理与生态修复”(国家973计划)等国家课题,主持2017年~2020年黄河口滨海湿地盐地碱蓬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示范规模500多亩,并取得优良修复效果。博士后期间参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编制》、《鄱阳湖沉水植物对水文过程响应机制及恢复对策研究》、《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保障评估及水生态安全评估》、《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影响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等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发表SCI top论文3篇,中文2篇,研发湿地修复技术累积6项,授权国家专利7项。

刘伟,女,哲学博士,中共党员。201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自然资源与环境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理系,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等。
硕士期间曾参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蒙古高原放牧强度和气候变化下的草地生态系统与社会适应”(NNX09AK87G 7/1/2009-6/30/2013, $898,096)项目,使用面向对象和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对蒙古草原植被类型与退化进行遥感图像分类,分析了研究区域草地类型和退化程度的空间异质性。博士期间从事“社交网络与建成环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共同影响”的研究,将空间环境要素引入社交网络分析,探索建成环境在青少年的人际网络与体力活动行为变化中的作用。博士期间获得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资助,主持完成青少年户外有害广告暴露的时空分布研究。博士后期间,参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生态公园恢复对低收入社区健康的影响:一项自然实验” (1R01CA239187-01,8/1/2019-7/31/2024,$3,300,000)科研项目,承担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目前已发表8篇期刊论文(SSCI/SCI检索6篇,EI检索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SSCI检索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