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重要项目进展
2017年度重大项目进展
发布时间: 2018-04-03       发布人: 水环境所网站管理员

2017年是“十三五”第二年,也是国家水专项、重点研发专项等科技项目集中申报的一年。今年以来,研究所积极适应科技改革的各项变化,继往开来、强化队伍、快速发展,在加快推进实施各项在研项目的同时,积极申请重大研发专项、水专项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研究项目。2017年在研课题104项,其中纵向34项、横向70项。主要项目进展情况如下:

1)国家水专项项目

(1)“十二五”水专项课题“不同水位运行下水环境问题诊断及安全保障研究”

本课题2012年立项,目前已经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全部任务,主要进展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跟踪监测,准确掌握水质变化;(2)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演变生态动力学过程原位研究;(3)基于遥感的库区陆域生态格局演变及其水环境影响研究;(4)三峡水库入库污染负荷解析;(5)三峡水库关键水环境生态过程的动态模拟。

在十一五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本课题在超大型水库水生态环境演化及富营养化防控机理的科学认知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形成了创新认识。总体上看,在科学认知方面,课题填补了我国关于深大人工水库的理论缺位,不仅对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也为我国流域水库水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在实践应用方面,课题通过精准分析三峡水库水环境和水生态变化特征,明晰并提出了三峡水库的技术途径及长期对策,为开展三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截止到目前为止,课题已经发表文章45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6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8名。

(2)“十二五”水专项课题“三峡库区小江汉丰湖流域水环境综合防治与示范”

该课题(编号:2013ZX07104-004)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出现的水环境问题,围绕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技术需求,以及我国湖泊面源污染严重,水质衰退趋势明显,生态系统退化等共性问题,选择三峡库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开县汉丰湖流域以及新疆博斯腾湖典型区域为示范区,研究汉丰湖流域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方案;综合集成适合汉丰湖流域特点的点源、面源入库负荷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综合集成示范,提出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中长期方案,为三峡水库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本课题已完成全部研究内容,完成了博斯腾湖区域的示范工程第三方评估工作,汉丰湖区域示范工程第三方评估预期本月完成。

(3)“十二五”水专项课题“重点流域环境流量保障与容量总量控制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该课题针对辽河流域生态恢复需求,结合流域水资源状况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分析识别了辽河流域河流环境保护目标、分区分类生态保护目标,已经提出了辽河流域环境流量管理分区、分类、分期、分级的计算分析方法及环境流量效益的分析方法,已经建构了辽河流域环境流量计算分析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辽河流域环境流量管理方案。研究成果对全面认识辽河水系环境流量不足的成因、环境流量保障策略选择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对辽河流域水环境及水资源保护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待验收。

(4)“十二五”水专项课题“海河南系子牙河流域下游湿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与示范”

该研究为国家重大水专项研究课题(2014ZX07203-00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作为副组长单位,主要承担湿地污染防治与湿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该课题针对子牙河流域下游湿地生态流量不足、生境恶化、生态退化等典型问题,以湿地生态水文过程调控下的生态恢复为目标,探明下游湿地生态水文调控特征和生态退化态势;攻克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和湿地生态水文过程调控、湿地深度处理、生态水文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关键技术;开展下游典型湿地生态恢复示范,提出湿地生态水文调控方案和湿地生态恢复策略,为流域水环境改善和湿地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课题研究内容符合《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的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等要求。通过研究以湿地健康保障为核心的湿地水量水质调控方案和湿地生态恢复策略,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提出流域湿地纳污能力总量控制目标及分解方案,建立湿地生态用水及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等,从而促进流域三条红线的建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第五子课题,主要负责湿地污染防治与湿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等相关研究。本年度配合课题承担单位开展了湿地示范区工作,开展了示范区退化湿地芦苇植物种植和生态恢复野外工作,进行了多次野外调研和采样等。

(5)“十二五”水专项子课题“典型江段受损水体生态水文调控技术”

该研究为国家重大水专项研究课题松花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与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015ZX07201-008-07)的子任务,主要开展典型江段受损水体生态水文调控技术研究。松花江流域河流“十一五”期间的水生态逐步得到恢复,但与未 60-70年代相比,其水生生物生境尤其是部河段滨岸带生境受损严重。为此,选择生态意义重大、生态退化明显的典型江段,研究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改良河流滨岸带环境介质,改善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开展支流及入干流汇水区基底修复,充分考虑滨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特征。该研究可为受损河流水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研究基础。本任务重点构建示范区水生生物栖息地适合度模型,揭示河流水动力条件变化对水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的作用特征,提出示范区生态水文调控建议。本年度按照课题研究计划,配合课题单位完成了课题中期考核,完成了野外示范河段的选取,开展了多次野外现场调研和样品采集,开展了河流断面实地测定以及河流模型构建与计算等工作。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三峡库区水循环演变机制与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及应用”项目“三峡库区健康水系统构建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于2017年7月启动,课题经费250万元。本课题于2017年11月22日在重庆召开了实施方案论证会,专家组对课题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后一致同意通过项目实施方案论证。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水库分层的水质响应及影响缓解技术研究”课题

该项目以潘家口水库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水库水质分层原型观测,完成模型构建、率定验证,准备缺氧区模拟室内试验。课题于2017年5月参加了项目中期检查会,于2017年10月参加了项目年度检查会,编写了相关汇报材料。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减脱水河段环境流量评估与保障技术研究”

减脱水河段环境流量评估与保障技术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水利工程环境安全保障及泄洪消能技术研究”第九课题“水利工程环境流量配置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的第3子题,本任务拟以我国水利水电开发背景条件下形成的减脱水河段为研究对象,以典型功能性指标(有机质降解速率和新陈代谢速率)为河流健康评价指标,采用原型观测或者实验手段,构建水文-生态量化响应关系,得出满程河流生态系统不同健康水平条件的生态流量。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项目课题五“京津冀非常规水安全利用技术研发示范”课题子题“海水淡化模式与政策研究”

目前已经完成课题立项申请工作,课题五由北京市水技术研究院牵头,我所承担“海水淡化模式与政策研究”子题研究任务,目前已经完成京津冀区域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研究工作,编制完成年度工作报告。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水大粒径疏浚与构筑物附着物清理技术与装备”子课题“深水生态清淤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

开展水库大坝深水淤积物特征调研分析,开展深水生态清淤关键技术指标研究。结合前期生态清淤疏浚设备及相关研究,选取清淤后泥浆混合物,进行室内分析,取得清淤泥浆混合物的组成、颗分及相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本年度系统调查了三峡水库库区泥沙淤积特征。调查范围包括重庆至三峡大坝上游长江干流库区;重点调查分析了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形态与沉积通量;调查内容包括主槽宽度,沉积物厚度,库首区、库区、坝区细颗粒物颗粒组成、细颗粒物垂向分层及水平分布特征,分析了三峡库区沉积物的含水率、容重、孔隙率和颗粒粒度,分析了库区沉积物pH值等。另外调查分析了黄河小浪底水库、北京官厅水库泥沙淤积特征。在滦河流域的潘大水库进行了底泥污染状况的查勘,对淤积物的成份、含量、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深水生态清淤技术,初步提出关键控制性指标体系,一是深水生态清淤设备工效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是为了保证深水大库清淤效率、保护水库水体水环境与水生态,清淤设备必须除满足的能效指标。二是深水生态清淤精度和准确度控制性指标。该指标体系的目标是精密控制清淤目标层。三是生态清淤的底泥安全处置关键技术指标。该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保障底泥从库底到陆域全过程安全控制。四是底泥生态清淤效果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目的是制定深水清淤评价指标、标准与方法,以合理的评价清淤技术的可行性。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

开展了2017年雅鲁藏布江科学考察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及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西南径流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导和集成研究工作,西南径流重大计划项目组织指导专家、管理专家以及部分重点项目负责人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及阿里地区是西藏高原重要的河流源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本次考察活动聚焦西南径流重大计划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计划集成研究目标,开展雅鲁藏布江流域及阿里地区河流水系、地质地貌、地理环境、径流水文、生态环境状态、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实地调研,结合雅鲁藏布江等西藏高原河流源区水文水资源观测与原位研究、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与建设中的科技需求,探讨西南径流重大计划与西藏自治区水利、环境、能源及相关科研部门开展合作的途径和机制,促进西南径流重大研究计划各项研究任务的顺利开展。

开展了2017年加拿大、美国国际学术交流。为更好地加强国际合作,取得国际前沿研究成果,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织部分专家和项目负责人组成考察组,由胡春宏院士带队赴加拿大和美国进行国际交流。向国际同行介绍重大计划的立项背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等,并针对西南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中的难点和科学问题,与国外专家展开深入讨论。

(2)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鄱阳湖水环境变化与水生生物生境演变驱动机理”

该项目为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鄱阳湖水文水动力过程与生态演替相互作用机理多尺度研究》的子课题。武汉大学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申请开展鄱阳湖水环境变化与水生生物生境演变受到江湖水文节律变化下的演变机理研究。目前项目组结合基金工作要求,已经完成了大量重要的野外监测工作,基金编号第一标注的研究论文含已经发表、刊物在线和接收的SCI论文已经4篇。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藏木电站蓄水运行对雅鲁藏布江河流生源物质输送的影响”项目

以雅鲁藏布江干流唯一建成投产的大型水电站(藏木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开展完整水文年的系统观测,获取首批关于高海拔地区河流筑坝影响的科学数据,以此为基础,明晰藏木蓄水运行后雅鲁藏布江河水生源物质(碳、氮、磷、硅)形态组成及通量的基本特征,揭示水库沉积作用、沉积物界面反应以及水库浮游植物营养代谢对河流生源物质迁移转化的源/汇效应,探索高原寒区河流大坝影响的基础理论研究范式,建立基于河水生源物质变化的梯级开发河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方法。目前已经完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两次采样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包含雅江及其支流水文站水文及水质数据)。

4)科技支撑和行业专项类项目

(1)行业公益性项目“重点流域典型水源地风险污染物筛查和评价项目”

项目于2012年启动,由中科院生态中心牵头,中国水科院协作完成。我们主要承担样品采集、水样无机参数分析、水源地典型标准物质研制、饮水致癌健康风险评价导则编制和生态风险评价导则修订工作。完成了样品采集工作、样品无机参数分析检验工作、标准物质研制工作、饮水致癌健康风险评价导则编制和生态风险评价修订工作,协助中科院生态中心完成了项目验收的财务审计工作、验收报告编写工作,并于2017年4月27日通过水利部国科司验收。

(2)行业公益性项目“海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治理模式”项目子题“农业对地下水污染的发生机理与保护修复模式研究”

地下水是海河流域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对于保障流域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事件频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长期以来对地下水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缺乏地下水环境污染机理研究,尤其是以平原为主的海河流域面源污染机理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地下水保护与修复治理模式研究还很不完善。本专题应用“3S”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明晰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影响因素的时空特征;开展典型面源污染调查,分析面源污染从源头至地下水体的过程与机理;构建典型区域地下水动力模型与环境数值模拟模型,模拟分析农业用水方式及农田耕作模式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分区、分级、分类、分期”的海河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模式。

(3)行业公益性项目“田间退水重金属的生态渠塘净化技术研究及示范”

水利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重金属污染农田生态水利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01019)专题“田间退水重金属的生态渠塘净化技术研究及示范”2017年主要进行了多家单位前期实验成果的集成,并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北山镇的水稻田开展了示范工程。本年度,根据示范工程的田间退水水量,重新设计加工了野外示范用的装置。该生态净化装置除在日处理体积上增大外,还增加了简易预处理单元(主要包括沉淀池和pH调节池)。此外,按照微生物菌株/生态减污渠水体积为1:500(L/m3)的比例,在生态减污池中加入筛选出的富集重金属镉的微生物菌株,与生物炭协同吸附田间退水中的重金属镉。整套装置经过改进后,处理效率达到了日处理量为4m3,对淋洗退水中的镉离子、铁离子以及氯离子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均低于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5084-2005),且能耗较低。工程示范过程中,得到了全国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生态渠塘净化系统作为该项目的循环处理单元,被新华网和凤凰网等主流媒体发文报道。2017年,该项目已形成田间退水净化技术1套,申请发明专利2项,撰写研究报告1份。目前,该项目处于项目结题的准备阶段。

(4)行业公益性项目“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通过对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及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分析,从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基础理论、生态调查与分析技术、河湖水系水量-水质-生态耦合分析模型、总体布局方案优选技术、生态连通规划工程技术体系、规划效果后评估技术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在珠江流域、江苏省和山东省示范点进行实际应用,并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的基础上编写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技术导则。通过调研分析、基础理论、调查技术、分析模型、总体布局、工程体系、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形成我国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关键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应用总结实践经验,最终形成技术导则,以利于进一步推广应用。项目研究成果可为逐步构建我国的河湖水系连通总体格局提供技术手段,为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课题已完成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的国内外资料与案例调研、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基础理论研究、河湖水系水量-水质-生态耦合分析模型构建、水系连通定量评价图模型构建,基本完成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1篇获得新型实用专利3 项;软件著作权2项。

(5)科技支撑项目“单机3万吨/日电水联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成套技术与示范”

该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所牵头,我单位及其它两家单位共同承担,我单位主要负责水质安全监测技术研究子任务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状况、海水淡化应用存在的水质安全问题以及相关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编写完成了课题总结研究报告。

(6)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受水区生物风险因子的识别研究”

调查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受水区浮游植物现状,分析了水资源调蓄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群落变化,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变化的相关关系,识别了引受水区浮游植物风险因子。

4)水利部水质监测评价及水资源保护支撑项目

(1)编制了《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

在系统总结国内相关成果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水功能区分类保护的《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选择国际通用水质标准框架体系方向,以全面支持水功能区达标评价为导向,重构形成适用于水功能区分类保护、兼顾区域差异的水资源质量标准,直接支持形成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目前已完成标准的意见征求和专家评审。

(2)编制了多项水质分析行业标准

编制并颁布《水质 丙烯醛、丙烯腈和乙醛的色谱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SL 748-2016);完成《水质  阿特拉津除草剂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标准报批稿编写工作;完成《水质 氯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工作;完成《水质 总氮、挥发酚、硫化物、阴离子洗涤剂和六价铬的测定连续流动分析-分光光度法》的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写工作。

(3)水科院重点专项—基于无人水面船的水环境监测系统研发

已完成水环境及水生态现场大范围快速监测技术需求的调研工作,总结了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进展状况及小型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无人水面船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功能需求,建立了基于无人水面船的水环境监测系统研发总框架。通过比选目前市面上开发制作无人船公司的优缺点及价格因素,以性价比最高以及便于后期进一步开发的原则,该项目购置无人船一艘、船控和采水样系统各一套,目前无人水面船正在实地调试阶段。该无人船采用蓄电池作为动力和涵道式推进器,可持续工作4-6个小时,经济航速2m/s,最大航速可达4m/s。操作范围在10km左右。目前该无人船可实现自主巡航、自主采水样、实时水质监测、自主避障等功能。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重点研发污染源溯源算法,使无人船可以根据浓度梯度自主寻找污染源,为河长制监督管理服务。此外,在进行无人船的研发和调试阶段,该项目还开发了基于无人船的水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可以在可视化的界面中实时查询无人船的位置,向无人船发送命令指示、规划航线、收集无人船实时监测的水质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该动态监测系统正处于进一步完善阶段。

(4)水资源费-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汇编及评价指标、标准与方法修订

在系统总结试点工作成果及技术成果基础上,针对河湖健康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从调查技术方法、评估指标优化、评价标准完善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在呼伦湖和松花湖继续开展湖泊健康评估的试点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河湖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的优化修正方案,试点区研究报告,以及相关河湖健康评估监测技术方法等专著。在总结以往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试点阶段的技术成果,形成了《河湖健康评价技术导则》和《河湖健康评价技术指南》。按照技术导则发布的要求,目前技术导则处于意见征集阶段。

选择具有典型性且有代表性的永定河开展野外水生态监测工作,选择代表性季节,开展野外调查,收集与整理试点湖泊的水文、形态、湖滨带、化学及生物等指标资料,目前正在编写《永定河2017年度健康评估报告》。

(5)全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技术支撑

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要求与工作进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健全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统计、评价、监管体系,开展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评价过程检查与过程技术支持,协助水利部水资源司组织完成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成果的省区、流域及全国汇总、分析、协调,编制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报告,全面、客观、科学、系统、真实地反映全国、流域及省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提供系统支撑。

(6)全国重要水功能区水量与水生态目标制定

根据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的要求,以建立水功能区水质水量及水生态综合的水资源质量目标控制管理体系为导向,研究制定基于非生物因素的水生态分区划,开展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水量及水生态状况的综合调查评价,识别各水生态分区中水生生物保护目标,分析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与水生态保护目标及重要水生态保护区的关系;针对重要水生生态保护需求,从水文指标、水质指标及水生生物指标等方面,研究提出全国重要水功能区水生态管理指标,并根据重要水功能区水生态保护要求,研究制定重要水功能区水生态管理目标。

(7)省界水体水功能区达标管理控制指标与污染物通量超标影响修正技术导则编制

以受到省界缓冲区达标影响问题较为突出的辽河流域东辽河、海河流域永定河、北运河等为重点,开展了省界缓冲区影响区域河湖水系及水文水力学状况调查,调查了天津市在省界缓冲区修正方面的技术需求与技术难点,研究提出了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技术方案。基于研究提出的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技术方案,在东辽河吉辽、蒙辽缓冲区开展了监测。主要水质监测项目为COD、氨氮,主要水动力监测项目为流量、水面宽、水深、流速等参数。基于对天津市在省界缓冲区修正方面的技术需求与技术难点调查,开展了天津市受上游来水影响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技术研究,提出了阶段性成果。

(8)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

积极配合水利部水文局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完成国家地下水水质实验室前期筹建及招标工作;完成了海河流域1431个、珠江流域441个地下水样品的监测,获得大量的地下水水质数据,当前相关工作正在全力推进。

5)重大水利工程咨询项目

(1)重大工程环评项目

积极推进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17年度,按照工作计划完成了各个专题报告中期成果并及时提供给江西鄱建办和环保厅;组织水生态专题通过了农业部的水生保护区专题技术审查;积极配合水利部准备应对公众的相关材料;积极协助江西环保厅、江西水利厅应对环保部鄱阳湖现场考察工作;积极组织各个专题通过1~2轮专家咨询会和完善专题报告;积极编制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简本并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积极按照所长安排,联系中科院声学所制造吸声材料,创新性谋求江豚过闸方案;同时,于近期组织完成了鄱阳湖4个重要专题(江湖关系影响专题、地表水环境影响专题、湿地与候鸟影响专题、鱼类与江豚影响专题)专家咨询会,会后积极督促和组织专题单位完善修改专题报告等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环评简本报告的提交,完成了各个专题报告的修改完善,正在组织开展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此外,完成了引绰济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黑龙江省鹤岗市关门嘴子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赤峰林西东台子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陕西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172重大水利工程中多个工程的环评工作。

(2)重大工程环境咨询项目

完成了“新疆KLST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专题研究”技术审查,“HXZD防洪排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新疆玉龙喀什河水利枢纽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初稿已基本完成,并完成了水利部的专题咨询;“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海稍水库扩建工程地表水环境专题”、“新疆阿合奇县奥依阿额孜水利枢纽工程地表水环境专题”已经根据工程总体布置以及工程特征,在对工程区域水、生态、大气及声环境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工程环境影响,并提出环境生态减缓措施。为重大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完成了程海湖健康评估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调弦口建闸对华容河的影响研究等项目,初步完成威宁县玉龙水库工程草海补水专项研究,完成了贵州纳雍县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基地规划环评地表水环境影响、陡河发电厂温排水与陡河水库富营养化成因调查分析等项目。

(3)三峡总公司技术咨询项目“三峡水库温室气体源汇监测与分析研究”

按照合同要求开展了三峡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监测任务研究,完成了朱衣河和大宁河逐月监测(2017年1-12月),开展了三峡水库典型区域甲烷气泡释放通量原位观测(2017年1-11月)研究和三峡水库甲烷气泡释放通量的影响因素分析(2017年1-11月)研究,申请发明专利2项,撰写两篇文章已接收。

(4)三峡总公司技术咨询项目“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温室气体通量观测与分析”

课题组在系统分析研究白鹤滩、乌东德水库成库前天然河道水文特征基础之上,结合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状况,选择以静态箱+野外携带Picarro仪器寻找合适的河岸开展人工在线观测方法为主,辅以静态箱+气样收集+实验室气色光谱仪分析的方式开展白鹤滩、乌东德水库前期的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工作。截止目前,课题组分别于2015年1月、4月、7月,2016年3月、5月、9月和2017年开展了白鹤滩、乌东德水库成库前天然河道温室气体通量观测研究和水质状况分析检测研究,获取了大量关于两库成库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水质特征数据,目前数据正在整理分析和撰写论文过程中。

6)其他项目

(1)中科院STS项目“峡水库水生态相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项目于2014年3月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促进局签订合同,2014年9月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签订课题合同。课题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三峡水库水生态相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三峡水库富营养化的水生态安全评估及调控对策。截至目前已完成《三峡水库水生态状态演变及其环境后效的分析评估》咨询报告,并于2017年11月份通过验收。

(2)院士咨询评议项目“协调江湖关系,促进长江中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修复长江生态、抓好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围绕建设长江中游绿色生态廊道的迫切需求,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设立了“协调江湖关系,促进长江中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院士咨询评议项目,由中科院孙鸿烈院士和我院陈祖煜院士负责,20多位院士专家组成了咨询项目组,重点围绕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抓好大保护、构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当前长江中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面临的问题,以洞庭湖、鄱阳湖两湖江湖关系为核心,开展调研和研讨。提出构建健康江湖关系的主要意见和建议,形成长江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模式,为协调江湖关系,建设长江中游绿色生态廊道提供指导。项目在2017年,分别于3月份在北京、5月份在杭州召开了咨询会。中国科学院印发《中国科学院关于呈送<协调江湖关系,促进长江中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报告》(科发学部字〔2017〕117号)”文件,报送中央和国务院。

我所为院士咨询会议提供了人员和技术报告材料等支持工作,为我院成功举办院士咨询会议提供了支持。

(3)商务部国际合作项目“农家乐污水处理项目技术咨询”

协助华北电力大学专家开展了部分省份试点现场调查,制定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布置、工艺设计等工作,对四川、山东、陕西、山西、北京、江苏等省份的13处农家乐试点的19个水样样品进行了水质检测,已完成现阶段合同任务,下阶段新的合同正在商定中。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修订工作

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93年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以下简称《93版导则》),并于1994年4月1日开始实施。《导则》实施以来,对指导和规范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设项目的多样化,以及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导则》中部分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保护管理的新要求,不能系统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需要。我所承担了环境保护部评估中心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修编工作,承担工作后,项目组按照环保新要求,以系统强化与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在划框子、定规则、查落实三个方面的指导作用为指引,遵循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连续性与协调性、适用性与先进性等原则要求,研究污染源与环境质量响应关系的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容量总量核算分配及与排污许可量的技术方法与规范性要求,并完成了以上述研究内容为主的导则相应编制内容、导则编制说明。目前修编后的导则已进入到征求意见阶段。该项工作不仅为环保部门重要工作提供科技支撑,而且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单位水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力。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29 12: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