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重要项目进展
2019年度重大项目进展
发布时间: 2020-03-05       发布人: 水环境所网站管理员

2019年是“十三五”第4年,也是国家机构改革实施后的第二年,研究所积极适应机构改革的各项变化,继往开来、强化队伍、快速发展,在做好项目验收、加快推进在研项目的同时,积极申请重大研发专项、水专项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研究项目。主要项目2019年的进展情况为:

1)国家水专项项目

2019年度,水环境所承担水专项课题及子题等9项,其中包括完成验收的“十二五”立项课题2项。上述项目围绕生态流量、河流廊道修复、水系连通、人工湿地修复等开展研究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1)“十二五”水专项课题:海河南系子牙河流域下游湿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与示范

作为国家重大水专项研究课题(2014ZX07203-008)副组长单位,主要承担湿地污染防治与湿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主要负责湿地污染防治与湿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等相关研究。本年度完成了示范区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与运行监测,完成示范区域沉积物微生物评价,完成自然湿地恢复技术规程编制等工作;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的编写,完成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验收和财务验收;协助课题单位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编写,完成课题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工作。目前,该项目材料已完成归档等工作。

(2)“十二五”水专项任务:典型江段受损水体生态水文调控技术

作为国家重大水专项研究课题松花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与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015ZX07201-008-07)的子任务,主要开展典型江段受损水体生态水文调控技术研究。2019年度完成子课题报告和任务报告,财务资料的整理,完成了专家咨询,项目预验收。除了以上工作,协助项目牵头单位完成流域生态水文调控章节,协助课题单位完成项目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等工作。

(3)“十三五”水专项课题: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

作为水专项独立课题“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课题”负责单位,以永定河山区段为重点研究范围,围绕永定河生态廊道构建目标要求,建立河流廊道水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技术,从水生态保育、水生态调控、水生态服务等方面,开展永定河山区段水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与问题诊断,分析河流廊道功能演变特征,研究永定河河流廊道功能修复对策。2019年完成五湖的水生态监测评价工作,完成了五湖水环境变化动态分析;建立五湖一线、莲石湖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了永定河不同补水条件下五湖的水动力变化过程,研究了卢沟桥拦河闸调控的可能性;开展了莲石湖推流设备的研发和中试,为示范工程的落实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开展了永定河生态补水期间山峡段、五湖段及平原南段的水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了山峡段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健康状态,识别了不同状态的生境条件;开展了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筛选的小试和中试试验,提出了永定河生态修复的目标物种。初步完成永定河山区段河流生态廊道生态流量问题诊断,生态流量分区划分及控制断面界定,确定“分区、分类、分期、分级”生态流量的组分和阈值,正在开展生态流量可达性分析与标准确定等,相关研究工作按计划开展。

(4)“十三五”水专项课题:永定河生态廊道构建与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与示范”

作为“京津冀南部功能拓展区廊坊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2018ZX07105)的课题二“永定河生态廊道构建与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与示范”负责单位,开展区域尺度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区域水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顶层设计,构建区域多水源多要素水资源空间均衡基础格局,识别水资源配置格局中的关键薄弱环节和典型区域,研发水污染负荷总量顶层管控关键技术,提出基于河流健康评估体系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方案;构建纵横交错的生态水网;改善水动力条件,最大程度削减污染物,提供污染物总量管控方案;选择典型河道,开展基于河流健康评估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方案研究;形成永定河生态廊道构建技术与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

(5)“十三五”水专项子课题:北运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方案研究

该研究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水专项“京津冀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管理与制度创新研究”项目下设课题3、北运河流域水质目标综合管理示范研究的研究子课题,主要结合北运河流域水资源禀赋特征及水污染控制现状,分析实施生态流量管控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多水源(天然径流、污水、再生水等)配置优化的流域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及机制建议,为北运河流域水质目标综合管理和再生水补给和河流廊道重要节点的生态修复提供支持。2019年度完成了北运河流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野外采样与调查,完成北运河流域生态流量核算技术方法体系的梳理,构建北运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改善目标识别体系,完成基于水生态保护目标的生态流量初步核算,完成北运河流域水生态栖息地现状分析评价,完成流域SWAT水文模型、流域一维和水动力模型以及典型河段二维水动力模型构建与模拟、完成多闸坝联合调控模拟分析等工作。基于北运河流域生态环境特点,构建了流域多目标动态水资源配置模型,开展了面向生态流量保障的流域多水源(径流、再生水、污水等)的水资源配置研究,调查流域的来水和耗水情况,构建水资源概化节点图。

(6)“十三五”水专项子课题:生态流量核算技术集成与适应性管理方法研究

该项目属于十三五水专项课题“流域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管理技术集成”的子课题。2019年完成了《典型流域(沙颍河)生态流量核算基础数据集》、《生态流量核算技术方法评估总结研究报告》、《生态流量技术集成报告》等项目研究任务要求,完成并开发了《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模拟仿真系统》。结合淮河案例研究区的数据调研工作,基本完成了全部水文和水生生物基础收集和水生态调查数据收集工作,依托典型闸坝调控水体生态流量核算方法评估与验证数据平台,分别对水文学法、水力学法、栖息地模拟法三种关键类型的生态流量核算方法进行方法比对、技术评估与验证分析。编制完成了所有子课题研究报告,目前正在进行《生态流量核算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

(7)“十三五”水专项子课题:径流变化与人工调控影响下妫水河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研究

本子课题开展不同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的优化配置情景分析,将措施优化配置纳入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拓展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内涵及体系。2019年度的主要进展如下:(1)构建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基础数据库。(2)建立了妫水河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3)建立了妫水河污染负荷输入-水质响应关系,分析了谷家营考核断面对各类污染源的响应规律。基于妫水河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采用确定的设计水文条件和安全余量,制定了妫水河各控制单元COD、氨氮、TN、TP的限制入河总量方案。(4)初步制定了面向措施优化配置的妫水河流域容量总量控制方案。

(8)“十三五”水专项子课题:河流-湿地群生态连通与水质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河流-湿地群生态连通与水质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妫水河水质和景观提升为目标,开展河流湿地群生态连通方案制定、景观设计、水生植物群落配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年度的工作主要包括植物图谱库的构建,可视化平台的开发,河流湿地群生态连通系统模拟,延庆基地水生植物群落中试试验研究。完成妫水河表流湿地模型的构建,模型率定验证,构建水循环系统,对妫水河溶解氧、氨氮、磷酸盐、总氮等水质指标进行模拟,完成有无植被以及有无水循环系统等多情景模拟研究工作。完成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模型的构建与率定验证工作。

(9)“十三五”水专项子课题:大清河下游生态功能定位及生态廊道贯通顶层设计方案研究

作为“十三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白洋淀与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区)水生态环境整治与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6“大清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负责单位,负责大清河生态功能定位研究、大清河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研究、大清河生态水文过程调控技术研究,以及文安洼泄滞洪功能与湿地恢复多目标的分区技术体系研究4个任务的研究工作。2019年初步完成大清河生态功能定位、大清河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构建;大清河生态水文过程调控技术研究及文安洼泄滞洪功能与湿地恢复多目标的分区技术体系研究。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9年度水环境所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均为“十三五”立项项目,重点围绕水库水环境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河流生态流量、湿地生态需水、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重要湖泊生态水文过程、海水淡化、泥沙淤积调控、再生水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

(1)“大型水库分层的水质响应及影响缓解技术研究”课题

该课题属于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专项中“水利工程环境安全保障及泄洪消能技术研究”项目。在2016-2018年工作的基础上,2019年对大黑汀进行了系统的水库水质分层原型观测,对水库热分层、氧分层及缺氧区的时间演化特征、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给出了大黑汀水库热分层及缺氧区的年内分期特征和定义;定量化分析了水库热分层与气温、风速、水深及水动力学条件的驱动响应关系;定量化分析了水库热分层、气温、地形条件及动力学条件对水库缺氧现象的驱动作用及缺氧区对上述因素的响应过程。定量化分析了大黑汀水库水质对缺氧区的响应特征。构建了大黑汀水库三维水动力学、水质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定量给出了大黑汀水库缺氧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区域,识别了水库缺氧严重的范围和区域,分析了水库调度对水体缺氧区的影响与抑制效果,给出了抑制大黑汀水库缺氧区的分级调度方案、调度流量过程,对抑制缺氧区的流量阈值进行了分析。

(2)“鄱阳湖五河及湖区生态水利特征因子响应机制研究”课题

该课题于2018年立项,属于“鄱阳湖五河及湖区生态水利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牵头负责,我单位负责课题1“鄱阳湖五河及湖区生态水利特征因子响应机制研究”。2019年,重点研究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了鄱阳湖枯水特点及影响因素,揭示多因素影响下五河及湖区泥沙通量时空分异规律;构建了适应于鄱阳湖流域的底栖动物-鱼类动力学模型,江豚栖息地模型及鄱阳湖生态系统模型等模型,开展复杂水文特征条件下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研究,构建鄱阳湖生态健康评估体系,辨析了鄱阳湖流域包含水利工程建设在内的生态胁迫因子,指出了鄱阳湖流域的受胁迫状态,提出了生态水利的内涵。

(3)“水资源质量动态评价与预测”课题

该课题是“国家水资源动态评价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第2课题。本年度主要进展包括:(1)科学识别了不同分区典型水体特征污染物,研究了代表站点优选方法,建立了动态评价指标体系;(2)建立了联合应用高分遥感等多源监测数据的水质参数反演模型,提出了湖库营养状况评价和预测预警方法;(3)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分区水质变化特征和规律,识别了影响水质变化关键因子;(4)初步建立了多源数据动态获取技术框架,研究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水质预测模型及预报滚动修正方法。

(4)“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削减及生物调控技术与示范”课题

以典型支流库湾(梅溪河)及关键技术示范区(甘井河)为对象,定期对其开展水文、水动力及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参数监测;建立了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库湾水环境演化及反演技术,并初步完成了典型支流水体富营养化演化机理研究;基于设计的新型网式浮床试验方案,2018-2019年完成了2期室内模拟实验及植物营养竞争技术研发,并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开展原位试验和示范区建设工作;基于设计的反硝化墙试验方案,2018-2019年完成不同碳源和墙体尺寸等技术参数室内筛选及反硝化墙技术研发,结合示范点位置开展反硝化墙技术示范方案研究;基于食物网结构和功能优化理论,2018-2019年开展现场调查和不同种类及比例的植物和鱼类组合试验和优化,研究提出了生物调控技术集成示范方案,正在开展野外试验与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

(5)河湖沼系统生态需水综合保障技术体系专题:流域生态需水保障冲突协调技术

本研究属于河湖沼系统生态需水综合保障技术体系课题的专题2,重点结合分区分类特征,梳理全国典型区域主要大断面的典型控制站点,总结全国生态水量问题的分区差异特征,提出了生态需水冲突协调技术框架,相关研究成果顺利完成中期评估。

(6)湿地生态需水精细化计算子题

通过文献调研、梳理总结历史研究成果,研究湿地生态需水内涵、关键要素和主要指标,明确其生态学含义;通过2019年5-10月份逐月的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明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生境对水文情势变化的响应机理,确定湿地生态系统适宜的生态水位过程。研究了嫩江流域尼尔基以下河道的湿地生态需水过程;选取生态水文水力学模型,建立了扎龙湿地生态水文水力学水质数学模型,确定湿地生态系统适宜生态流量过程,精细化模拟多水源不同来水条件下湿地生态需水的保障程度。

(7)湖泊泥沙淤积调控的技术原理子题

分析了太湖流域气象水文特征,阐明了太湖湖面主导风场特征、环太湖河流出入湖径流状况,确立了太湖波浪、湖流和泥沙模型的边界条件。使用区域气候模式工具模拟了太湖湖面平面二维风场,初步识别了大空间尺度浅水湖泊平面风场与气象站监测风场的差别。对太湖草型湖区典型区域东太湖地形和水生植物分布开展了调查,初步弄清了东太湖地形和植被情况。建立了对苕溪河口小区域精细模拟、同时耦合太湖全湖区大尺度模拟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苕溪河口的流动特征,确定了拦沙槽设计位置,设计了太湖典型入湖河道河口区泥沙生态拦截系统与河口区泥沙生态拦截工程示范方案。

(8)“湖库水质模型数据同化技术研究”任务

该研究任务属于“国家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与遥感技术应用”项目。本年度,以湖泊一维GLM模型进行同化实验,已经实现两种算法的同化,将实测的表层水,以及GLM模型进行了有效地融合,同化算法分别为集合卡尔曼滤波和粒子滤波,比对了两种同化算法下的预测效果。数据同化算法提高了输入边界估算精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的预测效果。

(9)“海水淡化模式与政策研究”子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京津冀非常规水安全利用技术研发示范”子题“海水淡化模式与政策研究”于2019年11月15日通过了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组织的年度审查。该项目系统梳理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技术和发展现状,并针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模式上的建议,同时对京津冀地区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未来的规划,对水利部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10)“减脱水河段环境流量评估与保障技术研究”子课题

该子课题属于“水利工程环境安全保障及泄洪消能技术研究”项目第9课题“水利工程环境流量配置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基于IFIM模型构建了典型鱼类栖息地模型,结合鱼类的适应性典型,模拟了不同流量下鱼类的栖息地适应性面积、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栖息地破碎度、栖息地连通度等指标,构建了流量梯度减小与鱼类栖息地指数之间的量化响应关系,形成了一种典型鱼类产卵期环境流量评估技术。

(11)“基于供需双向协调的再生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子课题

该子课题是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的课题“再生水开发利用潜力和模式及风险管控”内的第1子课题,结合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及规划,依据区域水资源供需现状及变化趋势、潜在用户分布,充分考虑城市杂用、景观环境、农田灌溉等不同用途的差异化的再生水利用需求与再生水特性,分析再生水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构建基于供需双向协调的再生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并开展再生水开发利用潜力预测。截至目前,项目收集了我国再生水开发利用年鉴、论文等资料,利用SPSS方法分析了影响再生水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12)“生活污水源头分离及分类收集技术研发与示范”子题

该项目是“西北典型区生活节水与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的子课题,项目负责单位为我院水资源所,课题负责单位为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我所承担子课题1“生活污水源头分离及分类收集技术研发与示范”,负责的是任务是厕所粪尿源头分离技术研发,化粪池改造,以及1套污水处理装置。2019年进行了污水处理装置的小试装置的加工,试验正在开展。源头分离的设计正在开展。

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支撑、行业专项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鄱阳湖水环境变化与水生生物生境演变驱动机理”

与武汉大学共同开展的该项目,历时4年,本年度完成项目验收。2019年完成鄱阳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和微生物的监测工作。结合项目区的水文变动特征,围绕“人为活动导致的水文变异对流域尺度微塑料时空分布变化”进一步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1)水体微塑料含量最高点位于入长江口的点位,2)水库水体微塑料含量高,3)鄱阳湖湖区水体微塑料含量总体高于赣江河道,4)市区的点位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含量高,5)碟形湖区域微塑料含量高于鄱阳湖湖区其他水域。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河流源区数据服务平台开发”

开展西南河流源区数据服务平台研究工作,通过高效的数据获取方法、存储与管理、数据同化融合技术、数据质量控制制度,全面获取西南河流源区的相关基础数据并形成数据产品集并建立有效和可靠的数据共享模式,为西南河流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服务与共享平台。2019年,重点完成了数据汇交机制与管理办法编制,获取西南河流源区降雨、温湿度、辐射、可降水量、植被覆盖指数、通过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中期评估,为2020年结题工作做准备。

(3)行业公益性项目“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通过对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及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分析,从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基础理论、生态调查与分析技术、河湖水系水量-水质-生态耦合分析模型、总体布局方案优选技术、生态连通规划工程技术体系、规划效果后评估技术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在珠江流域、江苏省和山东省示范点进行实际应用,并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的基础上编写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技术导则。通过调研分析、基础理论、调查技术、分析模型、总体布局、工程体系、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形成我国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关键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应用总结实践经验,最终形成技术导则,以利于进一步推广应用。项目研究成果可为逐步构建我国的河湖水系连通总体格局提供技术手段,为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该项目已顺利验收,获得A级评价,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6篇,获得新型实用专利6 项;软件著作权4项。

4)重大工程咨询项目

继续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安徽省长江芜湖/安庆河段整治工程等重大工程环评工作,完成多个重大项目的专题评价工作,编制湖北松滋小南海水环境治理方案等,相关工作得到业主的高度肯定。

(1)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019年度,按照工作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与建设单位进行了多次对接,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和设计单位提供的不同典型年调度方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水动力学模型计算等工作,及时向各个专题单位提供模型计算结果。同时,按照专家要求,本年度重点开展了地表水环境专题报告的修改完善工作。经多次讨论和专家汇报咨询,对专题报告做了全面修改和完善,主要修改包括:(1)专题报告数据更新到2017年;(2)补充了多年平均线(7m)调度方案的水环境影响预测;(3)补充开展了鄱阳湖区纳污能力逐月计算和分析评价;(4)采用Ecolab模型对鄱阳湖叶绿素浓度进行了定量模拟预测,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了定量评价;(5)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2018)要求,全面核对、梳理和完善专题报告章节内容等。

另外,环评单位协助建设单位编制了多份相关鄱阳湖生态环境评估说明,多次陪同建设单位向生态环保部进行了工程环境主要影响的工作汇报。并就工程鱼道过鱼问题与设计单位进行多次沟通讨论,向鱼道数模分析提供有关完善建议,为工程鱼道数模成果优化和完善提供了支持。目前,初步完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的编制,当前正在积极协助建设单位,争取开展生态环境部组织的专题咨询论证会等工作。

(2)安徽省长江芜湖、安庆河段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对工程河段水生生态及保护区进行现场调查,查明该区域珍稀水生动物、鱼类资源和其他水生生物现状,结合工程特征,从河流联通、生态系统完整性等角度预测分析工程的实施对水生生物资源、生态敏感区及保护区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与措施。研究结论为工程环境影响总报告提供支撑,满足项目的审查需要。目前已与业主、设计院、环评单位讨论环评方案、明确审批部门、参与了水规总院审查可研、开展了现场查勘及资料收集、环评信息第一次公示、公众意见调查等工作。

(3)专题研究

2019年,完成“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海稍水库扩建工程地表水环境专题”,配合主评单位通过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技术审查;“新疆阿合奇县奥依阿额孜水利枢纽工程地表水环境专题”完成了水利部技术咨询;“云南省小石门水库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专题研究”、“云南省桃源水库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专题研究”以及“青海省引黄济宁工程受水区湟流域地表水环境影响专题”正按计划开展。“滇中调水二期工程环评报告地表水影响专题”准备签订合同。四川省成都市三坝水库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研究专题,模拟三坝水库水质因子入库与出库浓度变化情况。

完成了丽江南瓜坪灌区水污染防治方案、重庆藻渡水库工程水污染防治方案、西藏大古水电站“三通一平”工程环保水保设施竣工验收报告、海南省北门江河道及新英湾生态健康评估等研究。

开展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多项咨询工作,该工程是水利部直管的在建最大的拦河水利工程。我所与大藤峡公司全面合作,本年度完成了大藤峡工程建设前后30年遥感影像分析任务,开展了大藤峡南木江仿生态鱼道物理模型、数值模型研究,开展了大藤峡水库泄水溶解气体过饱和及其对鱼类影响研究,开展了大藤峡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研究。当前正在协助大藤峡公司推进数字大藤峡——生态环境数字化管理项目。

5)其他 (1)水科院重点专项—基于无人水面船的水环境监测系统研发

该项目总体目标为研发基于无人水面船的水环境取样监测系统、监测信息分析系统,为大水体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提供基础平台。2019年度,研发的无人水面船平台完善了配套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可实现水质智能采样、入河排污口快速高效辨识、污染源溯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并且可以超视距自主巡航,自主导航规避障碍物,监拍周边河道环境状况,为河长巡河提供直接支撑。选取了典型入河排污水域开展了区域小试,验证了系统的各项功能。完成了3项专利申请。此外,作为中国水科院科研成果参加了2019年水博会,极大的促进了研究成果的推广。

(2)水环境监测新技术-痕量毒性元素的原位价态分析技术

针对水环境中多价态痕量有毒元素(Cr、As、Sb等),创新性提出了痕量毒性元素的“原位价态”概念,并提出了DGT原位采样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HPLC-ICP-MS)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来分析水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原位有效态价态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水环境中铬(Cr)原位有效态价态分析技术,为科学认识水环境中多价态痕量有毒元素的迁移转化及释放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持。该工作突破了传统以总浓度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将水库污染物研究从传统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的异位研究方式转变为野外原位研究,从金属总浓度细化到有效态浓度、进而扩展到有效态价态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位价态”概念,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水环境中有毒多价态元素原位价态分析技术的新领域,为水环境中痕量毒性元素环境行为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丰富了水环境污染物水环境过程与效应的理论。

(3)流域水环境治理

完成“湖北松滋小南海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项目,于2019年4月通过甲方组织的验收。完成“松滋市小南海湖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项目,于2019年4月通过甲方组织的验收,松滋市发改委也已批复实施。

“岗南-黄壁庄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与优化项目”针对岗南、黄壁庄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所在流域存在建成区(平山县、井陉县和井陉矿区)与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矛盾,存在水源地保护区“划”而难“治”,水污染物“排”而难“管”的困境,系统开展了流域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了流域产汇流特征、点面源污染特征,以及入库水量水质变化规律,最终提出了岗南-黄壁庄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与优化的建议。本项目已经完成初稿。

完成西藏自治区重点项目昌都市、阿里地区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已经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查。该工作得到西藏自治区省委省政府、昌都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认为技术组情况了解、思路清晰、汇报流畅。通过该工作,技术组系统掌握了区域的生态情况基础数据,为我单位在西藏开展技术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29 12: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