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所概况 >> 现任所领导
现任所领导
发布时间: 2022-09-30       发布人: 水环境所网站管理员

刘晓波,中国水科院水生态环境所所长,1978年生,男,汉族,博士,博导,正高级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国水科院“重大水利工程水生态安全保障及调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从事流域水环境模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水工程水生态与水环境影响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个重大水利工程论证等项目40余项。系统研究了水体水环境容量和总量分解技术,建立了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警预报技术和水力调度技术体系,提出了大型拦蓄工程对重要湖泊的生态环境影响关键因素分区、分时的定量化评估方法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获水利部直属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中国水科院组建60周年“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王雨春,男,1968年3月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8月- 1996年在化工部矿山局贵州勘查院工作;1996年8月- 200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验室硕-博连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11月-2003年11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研究站开展合作研究;2003年11月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工作,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所长。

参加工作以来,研究方向为陆地水文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湖库生态学及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等。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先后负责或参加了国家水专项课题、国家973项目、财政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科院STS项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重点站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励十余次,其中获得水利大禹科技的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环保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近五年来主要科研经历:

(1)国家级项目

2017-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梯级水电开发下澜沧江径流过程与生源物质输运变化监测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2-2016,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三峡项目“不同水位运行下水环境问题诊断及安全保障研究”,课题负责人。

2012-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峡库区支流浮游植物生态过程的营养驱动及补充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1-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库甲烷的产生机制与迁移途径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9-2011,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与水华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技术负责人。

2009-2011,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三峡水库水环境演化与水环境问题诊断研究”,技术负责人。

(2)省部级项目

2016-2018,水利部水文局委托项目“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成井水质检测分析”,项目负责人。

2016-2018,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三峡水库典型水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5-2017,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环境保护科研项目“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温室气体通量观测与分析”,项目负责人。

2015-2017,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环境保护科研项目“三峡水库温室气体源汇监测与分析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4-2017,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三峡水库水生态相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2-2016,国务院三峡办委托项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重点站”,项目负责人。

2014-2016,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三峡水库运行过程中干-支流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项目负责人。


刘玲花,女,山东省莱西人。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3月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5月-1997 年 5月和1999年6月-2001年6月期间,先后两次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饮用水处理技术。

自1992年4月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子题负责人,完成了50余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水体污染治理重大专项““三峡库区小江汉丰湖流域水环境综合防治与示范”(2013ZX07104-004)、“西北村镇集雨饮用水安全保障适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ZX07425-0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实用技术研发2012BAJ21B03”、“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生活排水处理技术研究”(2006BAD01B08)、“西部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 2006BAJ08B08)、“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污染源分析与水质评价”(2011BAC12B02);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保障南水北调北京市饮用水安全集成技术研究”(2015DFG71210);UNDP援助项目“改善中国农村地区水资源管理与饮水安全”(CPR/07/210);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生物慢滤水处理技术”(2006GB23320412);科技部基础性项目:“水环境中有毒有机物分析检测标准体系研究”(2003DIB7J065)、“15种有机标准物质的研制”;国家“863”计划项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测试技术”(2002AA641010)、“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设备研制”(2002AA60133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全国城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有机污染物调查”;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51021066)、(51021066),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典型湖滨水陆交错带湿地反硝化脱氮作用机理研究”(50579076);香港研究基金会(Research Grant Council)项目“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of Landfill Leachate Using Elemental Sulfur”(HKU 427/94E)、“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of Flue Gas Desulphurisation Wash Water”(HKU 7006/98E);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供水水源地有毒有机物调查评价”、 “江河湖泊水库表层沉积物质量调查”;国家环境保护部项目“松花江冰冻与消融过程中硝基苯残留与融出规律研究”;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生物慢滤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TG1103)、“生物慢滤水处理技术推广”(TG1001);水利部“948”技术引进项目“水质自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设备研制”(CT200141);水利部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生物-生态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关键技术与示范”、“生物慢滤水处理技术研究”;水利基建前期项目:“移动式苦咸水淡化装置研制”、“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水利部标准项目“26种水质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水利部重点项目“中哈跨界河流水质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比较研究”等。

通过项目研究,在水环境有毒有机物、城乡饮水安全、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得到实践应用。(1)在水环境有毒有机物监测领域,①主持和参与编制了一系列有机分析标准方法并作为水利行业标准颁布实施包括“有机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SL391-2007)、“固相萃取GC/MS法测定水中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L392-2007) 、“吹扫捕集GC/MS法测定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L393-2007)、“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酚类化合物”(SL463-200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SL465-2009)、“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酞酸酯类化合物”(SL464-2009)等。②参与研制的有机标准物质被批准为国家二级标准物质(编号为GBW(E)080652 - GBW(E)080652)。(2)在农村饮水安全领域,通过科研攻关,提出了生物慢滤技术等适用性强、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简单的处理技术,并在福建、湖北、四川、甘肃等省得到推广和应用。(3)在水污染控制领域,探索研究了各种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包括生物生态浮岛、河道生物接触氧化、太阳能曝气等。先后荣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英才、水利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建设部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4项。


吴文强,男,汉族,1977年2月生,水文地质专业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所长。主要从事地表水、地下水环境数值模拟、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水利工程的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等科学问题研究。在流域水文循环模拟、河湖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地下水环境数值模拟、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拆坝环境影响机理、面源污染形成机理、环境累积影响分析、生态流量计算、河湖健康评估、水功能区评价技术、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等研究等领域略有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或子任务3项,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重大水利工程咨询项目4项,主持行业专项项目1项,参加其他省部级以上关键课题20余项,参编1部水利行业标准,获得省部级2等奖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发表国内外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


黄伟,1982年生,教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所副所长。入选中国水科院十三五和十四五“三型人才”技术研发型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主要从事河湖生态流量评估与保障、复杂水环境模拟与调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先后主持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水专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行业重点咨询项目11项、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咨询项目10多项,在河湖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和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滇中引水、三峡、南水北调、黑滩河、天角潭等重大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至今,已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参编行业导则1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他学术和论文奖多项。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5/08 11:13:05